一、用户路径的定义
本文所分析的用户路径分析方法特指手机端,即app的用户路径。在PC端单一化地分析用户路径价值不大,因为人们使用PC浏览器时,一般都会并行地打开多个网页,网页的相关性不大,这种情况下还是分析用户的搜索内容对描摹用户心理,认知用户画像更有价值。移动端屏幕较小,通常情况用户只能一次开启一个页面,这种单一方向的串联路径就很适合做路径分析了。 二、3种路径分析法三、3个Case应用Case1:借贷app点击率提升策略分析理想路径:首页——浏览产品——点击“立即借款”——填写认证信息——申请授信。 问题:“立即借款”按钮点击率70%,可完成认证的仅有20%,如何提升? 通过转化漏斗分析,70%左右没有身份证在手头! 40%学生党或无业、家庭主妇,填写工作信息不畅!让用户按照你预设的目标路径走下去? 解决方案:
结论: 漏斗型适合目标明确、路径单一的直线型操作产品,这类app的功能点一般是具有一个最关键的主要功能,业务的需要也是直线型的,我们希望的用户路径是在短时间产生主流路径的转化,而且app可以单一维度去衡量用户价值,如贷款类就以下单量为指标,如探探,以用户的滑动量为指标。 通过对大量用户的行为路径进行跟踪和统计,产品经理可以依靠此主要路径去分析各关键节点的转化,分析用户心智/行为,同时细化产品受众,不放过任意小众客群,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使用场景的分析,点对点的逐个击破。 Case2:社区类app 通过用户路径寻找迭代方向(1)背景 漏斗型分析法最主要特征是人为可界定用户路径的关键节点,而某些app的用户路径呈现管道交叉网状。如社区类app,社交类app,这类app不以单一的用户路径作为衡量用户价值的标准,比如知乎的用户小红每天早上起床刷刷热榜,小黑订阅了知乎盐选会员定期去看大咖直播,小紫在平台提问的频率很高,众多转化路径的重要程度对比是难易通过漏斗分析法测算衡量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用户路径较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用户需求的考量并安排迭代方向呢? 分析发现社区类、新闻类app每个用户1天可能在碎片时间多次使用app,而且这种用户路径并不连贯,无法串联分析,这也是漏斗法明显不适用的原因之一。但其实这几个时段的用户需求差异并不大,主要都以浏览性需求为主,创作型需求为辅,用户需求变更的偶然性也不明显,因此我们无需针对单一用户的最小颗粒度链路去分析(也就是说不会采用第三种用户视角的价值归因法)。 与此同时,用户的同一需求一般很难跨天维持,即使多天访问,访问路径的变更也不大。因此我将页面范围选定为最粗颗粒的主流页面范围,时间划分上,以一天为时间单位,通过可视化的“页面跳转分析法”看用户路径。 (2)研究范围&内容 以一天为时间单位,分析各主流页面的跳转情况 (3)操作 抽取某社区类app的访问日志,统计主要页面的进入和去向用户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下图,图中的箭头表示用户的跳转方向,线条粗细和标签值一致,表示跳转的用户比例。 (4)名词解释 通道:页面 需求通道入口:满足需求的最早通道 需求通道出口:满足需求的最后通道 链路长度:需求从发起到结束所有通道数 (5)迭代方向归纳
(6)结论与思考
Case3:购物类app用户需求满足的归因分析(1)背景 对于某些功能大而全又复杂的app,识别出用户路径的可能呈分散状,背后的用户心理是不清晰的,用户意图识别无法深入。加之用户可能是在碎片化时间下的间断性操作,这种碎片化的粘性背后的用户意图识别起来是困难的。 这种情况下,识别用户意图要靠价值归因法。我们常听到的价值归因大多是指于公司角度思考的价值归因,大家对“平台于用户的价值归因“是分析不足的。 那么如何做用户的价值归因? (2)解决 研究对象的选择:单一用户的需求。 用户需求链路图需要考虑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从需求的入口和出口为维度,思考不同入口模块对用户价值的“助推力”,以用户的一次连续登陆为时间单位,且不以原先的页面为单位,而是将页面细化为模块去分析,圈定那些在能激发用户“逛”和“购”需求的模块,旨在分析哪个模块对用户需求满足的“助推力”更强。 PS:这是一额二维的分析,如果能根据用户画像比如加入身份标签、不同价值对不同身份标签的用户有着不同的价值归因系数而进行三维的用户分析,应该会更精准。另一角度是树立用户视角,以单一用户的路径为维度,以该用户的单次连续操作为基准,分析个人用户的日度、月度、季度路径痕迹。 (3)涉及到的名词解释 通道:页面模块 需求通道入口:满足需求的最早通道 需求通道出口:满足需求的 最后通道 通道偏好度:同一用户在一周内访问的路径重合率 需求满足率:用户点击模块后产生价值次数/用户点击模块总数 (4)结论
五、总结碎片化时间的用户行为,需要需求全链路去考察,观测链路的分布、特点、矩阵、趋势,探索用户心理并进行假设论证。 用户需求链路图需要考虑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从需求链路的的发起点和终结点为维度,思考不同入口模块对用户价值的“助推力”; 另一角度是树立用户视角,以单一用户的路径为维度,以该用户的单次连续操作为基准,分析个人用户的日度、月度、季度路径痕迹。 根据产品定位和流量分配去合理化个性化链路,同时研究链路上每个节点用户行为与产品給用户带来的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进行产品设计调整,达到产品价值最大化。 以上就是本文提出的漏斗转化法、页面跳转分析法、价值归因法三种对用户路径分析法,希望給产品人们开启“上帝视角”,打开一个在用户路径地图上按迹寻踪 读懂用户的可实践型思路。 本文由 @Crystal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