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646~691),名虔礼。 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胸怀大志,博雅好古。 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 取法王羲之、王献之, 笔势坚劲,直逼二王。 孙过庭画像 孙过庭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 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 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拓本局部 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 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 君之遗翰,旷代同仙”。 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 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 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 《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 孙过庭的《书谱》墨迹问世后不久,就有人提出批评。如唐代的窦暨在《述书赋》里说孙氏的草书有“闾阎(凡夫俗子)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这种说法受到了后世专家的反驳。宋代的王诜说:“虔礼(孙过庭)草书专学二王。郭仲微所藏《千文》,笔势遒劲,虽觉不甚飘逸,然比之永师(智永)所作,则过庭已为奔放矣。而窦暨谓过庭之书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余固已深疑此语,既而复获此书,研究之久,视其兴合之作,当不减王家父子。至其纵任优游之处,仍造于疏,此又非众所能知也。” 宋代的米芾对前代书家颇为苛刻, 却对孙过庭的草书却心悦诚服。 他在《海岳名言》中说: “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拓本局部 明代王世贞也说: “虔礼书名,一时, 独窦暨贬曰凡草闾阎之类。 《书谱》浓润圆熟, 几在山阴(王羲之)堂室。 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 细玩之,则所谓一字万同者, 美碧之微瑕,故不能掩也。” 这些分析与评价要比窦暨全面、中肯得多。 下来一起欣赏孙过庭《书谱序》九米长卷: (手机横屏滑动欣赏) 孙过庭《书谱》尺寸888.55cm×31cm 细观《书谱》墨迹, 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 又有所发扬、创新。 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 速去援来,应规入矩, 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 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 点画相连,钩环牵引; 《书谱》局部 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 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 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气呵成, 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化境 。 《书谱》局部 看《书谱》的用笔,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 一点之内,映带俯仰,气脉贯通。 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 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 《书谱》笔法虽源于王羲之, 但比王羲之更为隽拔刚断、富于变化。 《书谱序》局部 千百年来, 《书谱》博得了众多书家的赞叹和推崇, 其中以孙承泽说得最为公允, 他说:“唐初诸人无一人不摹右军, 然皆有蹊径可寻。 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 掉臂独行,无意求合, 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孙过庭书 孙过庭在书法理论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 其书论之精华集中在《书谱》之中, 历凡是研究书法者,无不奉为圭臬。 在《书谱》三千七百字中涉及到, 书法发展、学书师承、重视功力、 广泛吸收、创作条件、学书正途、 书写技巧以及如何攀登书法高峰等课题,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